【讲座背景及主要内容】
7月19日下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晓冬为第二期“十三五”万名总师培训班的总规划师作了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主题的讲座。主要内容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征和趋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与热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机制和立法问题。
石晓东认为,地下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城市空间资源。地下空间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城市扩张,有利于形成紧凑城市(compact city)。
节约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城市建设用地。
发展地铁,促进公共交通,提高出行效率。
利用地下空间的密闭性、抗震性、作为储藏空间。
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
成为城市空间的混合利用、一体化利用的粘合剂。
有利于地面开放空间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石晓东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征和趋势
特点1、重视重要功能区和主要节点的地下空间试点和建设。
特点2、重视轨道沿线和枢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特点3、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特点4、积极推进地下道路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
特点5、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制定研究工作积极开展。
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中的专项内容
1、地下交通系统规划:地下轨道系统、地下交通设施、地下道路系统、地下停车、地下公共人行通道
2、地下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厂、泵站、变电站、通信机房、垃圾转运站、雨水调蓄池等及地下市政管线管廊
3、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服务、商业
4、地下空间综合防灾减灾:地震及地质灾害、消防、防洪、人防及应急避难场所
5、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振动影响和植被保护;采光、通风、污染控制。
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与热点
轨道沿线地下空间利用
地铁周边是否都应该发展地下空间?
地铁沿线地下空间发展了力度和模式是否应该一致?
地铁周边地下空间的可发展空间有多少,应该在哪发展?
地铁和周边地下空间如何相互促进与发展?
用何种方式切实保障地铁建设和周边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
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相融合
人防设施建设要求前置, 作为一级(或二级)开发的设计条件,计入土地与建设成本。为建筑设计定好方向以避免不必要的讨价还价,同时提高政府对于人防设施建设管理的主动性与工作效率。
综合管廊
结合新区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大的主要新建扩建干路及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综合管廊,逐步构建以综合管廊为主要敷设方式的市政管线骨干网络
海绵城市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地面等城市配套设施。应建立地下海绵体的概念。 整体看待“海绵体”,不仅仅是地表和浅层。在地权的基础上建立空间权,明确权属范围,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多用途利用创造条件。
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机制和立法问题
以上海、广州、深圳三个地下空间立法等级较高、内容较全面的城市为参考案例,对其地下空间立法的框架进行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规划管理 (2)土地管理 (3)建设管理 (4)信息管理 (5)配套政策
石晓冬:现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院副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得2006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称号”、2008年度北京奥运会工程优秀人才称号等。主持完成了十几项规划成果,获国家、建设部、北京市级奖,包括国家级奖金2项,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近10年来主持北京各层次的重大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及政策机制设计的工作。撰写著作、论文20多篇,主持编写“北京地下空间规划”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