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课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协同创新规划

【专题课程】 2018-01-15 14:13:53



主要内容:

1.发展新视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会议 2.TIS协同:历史沿革与基础理论 3.TIS协同: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4.TIS协同:新型规划与实践探索。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了城市规划中交通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规划的创新之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 

 

交通  产业  空间协同发展新视野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发展指导思想,城市是创业的乐园,创新的摇篮; 城市的发展是高度不确定的,这才是城市的本质。看到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的思维才是市场经济的思维。

 

 

交通·产业·空间

 

规划挑战与机遇

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城市功能、不断变化的城市经济,往往忽视市场力量以及公共机构的重大投资计划。 变化需要从大学的规划学院、规划行业以及关键部委,尤其是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起。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跨学科的融合与建设~黄艳 单纯用工程思维来看待复杂城市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方法失效、工具不适的短板,限于物质空间规划,不会用公共政策、管理制度、社会构建等方法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学科和跨学科的融合和建设,必须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城市规划是应用型学科,应该及时与时俱进,面对的问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变、机制体制要变。

 

 

在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工作中,通过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的构建,破解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的条块体制分割、部门利益之争,建设出真正能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城镇化规划建设融为一体的服务型政府机构、新型城镇化运营商和智库出来,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国家级重大综合交通设施在城市空间上如何与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互动发展? 建设城际快速网络: 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如何支撑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带动引导,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

 

  

 

新型协同发展规划

规划重构,实践探索,展望未来

不同文明阶段对交通系统发展存在不同要求

农业文明: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交通系统强调通达;

工业文明:强调效率与规模,不考虑与环境结合,甚至是冲击;

知识文明:消费经济主导,消费、娱乐等情趣空间日益重要,交通空间更强调与高品质环境的融合,要满足展现城市文明和交通文明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两种道路设计思路:

城市规划践行的宽马路、大街廓、疏路网树形结构

城市设计倡导的窄马路、小街廓、密路网的网状结构(非法定层面)


 

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创新环境的产生


 

道路对经济活动的供给:包括交通供给和空间供给两部分 不同的城市道路供给能力与特征不同:

城市主干路:交通供给能力最强,但对横向空间联系形成分割,经济活动呈单边线性空间展开,跨道路联系较差。人流倾向于在室内活动,路边空间利用率不高。

城市次干路:交通服务能力次于主干路,,但跨越道路的经济活动空间联系较主干路强,经济空间联系大多呈双边互动特征

城市支路:交通服务能力相对最弱,但经济空间联系大多呈网络化特征,多向流动的经济活动频繁。

主办单位: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       京ICP备1600719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16号